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

股票 的基本常識

為什麼會有股票?

        股票制度,起源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。當時該公司經營航海事業。它在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資,航次終了後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。1613年起該公司改為四航次,才派一次利潤。這就是「股東」和「派息」的前身。




        股票被創造出來,是為了經營事業籌措資金所發行的。當你購買了某公司所發行的股份,你就成為了該公司的股東,也就是合夥人,老闆之一。身為老闆之一的你,就有權利分享公司所得到的利益,也有義務承擔公司運作所帶來的損失。


股票是跟誰購買?

1. 創辦公司的人,就是發行者。也就是創造出股份,讓別人一起參與他的事業,成為他的合夥人。(這通常是投資新興創業公司,是屬於封閉市場,缺乏交易的媒介,一般人難以投入。)

2.在開放市場上購買,一般而言就是跟"其他擁有證券的人"購買。 只是交易的地點,有些許不同。 

例如 在台灣

可分為上市股票(集中市場交易)、上櫃股票(櫃台買賣交易)、興櫃股票(即將上市上櫃股票)、未上市上櫃股票。

所以購買股票的概念非常簡單,就跟購買一項商品一樣,是遵守供需法則的。
當這張股票,可以得到比較多的報酬時,想要購買的人就會變多,價格就會上升。
相反的,如果這張股票不能得到應該有的報酬,想賣的人就會變多,價格就會就下跌。


股票的報酬來源


總結 在股票中所獲得的報酬 就分為兩種

(一)、 公司每年所獲分配得的股利報酬

(二)、股票價格上漲所獲得的價差報酬


所以基本投資時,最基本的判斷就是依據該公司的股利與盈餘。

假如有某公司每年的股利報酬都是一樣的,那預期該股票的票面價值應該是一樣的,但是市場先生總是會依據自己的喜好,去操控該股票價格的起伏。

像是 最近正夯的2330 從2006年 到 2012年,每年固定配三元 ,每年的股利都是一樣的,所以可以推測它股價應該也是相當固定,但真實情況卻不然,價格隨著市場對它的喜好上下震盪。

假如是長期投資的分析的話,股票的報酬就會變成由三個因素所組成

(一)、剛開始投資的股利率

(二)、股利成長率

(三)、本利比的變化  (本利比: price-dividendmultiple 每獲得一元的股利,所付出的價格)

本利比主要受到 市場心理所影響,也同時受到"一般利率"所影響。

一般利率指的是固定收益證券的報酬率,如債券。

所以股票與債券通常相關性是負的,兩者可用來作分散風險。

其中三個因素中,最重要的就是 "剛開始投資的股利率",因為只有這個項目你是能夠事前知道,要看公司所配發的股利與價格所定。

如何判斷該股票的好壞

一項商品的好壞,總是有個標準,尤其是金融商品,非常純粹的就是為了報酬而來。
所以訂定的標準就是,全部同類型商品的平均。

台灣的股票商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台灣50 (0050)-- 寶來台灣50ETF
由台灣股市中前五十大成分股,由其市值權重所組成。

那美國就屬,S&P500綜合股價指數,最具代表性。 由全美國股市市值前五百大企業所組成,依其市值權重所組成。這五百大企業,又在世界上都占有非常大的影響力,所以美國 S&P500常常又用來代表全世界股票。

標準已經訂出來了,那所謂的好壞就很好分了,報酬 超越 S&P500的就是 好 股票,低於S&P500就是表現較差的。

--判斷的盲點--
你所能知道的好壞之分,都是"後見之明",後見之明總是顯而易見。
在市場面前每個人都要謙虛,那要如何挑選呢?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